近日,以“精准对接、赋能产业”为主题的宁波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成果发布会顺利召开。大会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会上,生化学院教师代表分别与宁波锦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泰坦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就“异丁烯基氯转化甲基烯丙基氯工艺开发”和“兽药残留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研发”项目合作进行签约。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区域初心使命,立足宁波、面向全国,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生化学院作为该使命的坚定践行者,积极探索“一院十协百企 人才产业科技”校企地合作特色路径,构建“市场需求牵引”与“科研服务产业”的联动机制,精准对接需求,专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
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向,系统推进多项举措,成果逐步显现。一是搭建平台载体,支撑成果产出。学院依托省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省一流专业“生物工程”“宁波市生物分子智能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系统构建“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体系,突破传统点状科研模式,形成“知识-技术-成果”三螺旋交互系统。通过明确研究目标、技术指标及成果转化方式,学院累计承担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合同经费超4000万元,技术成果转化总额超千万,其中单项经费最高达600万,助力企业新增产值数亿元。在服务产业的同时,学院积极面向科技前沿,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高水平课题,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以及国家社会力量奖12项,成功攻克核酸诊断中RNA内参照的稳定性、高纯度核磁氘代核磁溶剂关键制备工艺国产化和有机光电材料高精度氘代标记衍生化等关键技术难题,服务企业40余家,辐射全国10余个省市。成果转化案例入选宁波市2024年度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二是打造科研团队,赋能产业创新。学院持续培育7支创新团队,其中2支入选宁波市创新团队。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支持教师立足市场需求开展科研,确保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来,到产业中去”,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学院已有6位教师受聘为“科技副总”,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选聘产业行业导师24人,凝聚了一批深耕学术前沿又熟悉产业实践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多维成长赋能,贯通创新链条。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共建实验室”“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探索共建“新芝班”“龙欣班”等新型育人共同体,与美康生物、海尔施基因、三生生物等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获批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省级育人平台,逐步形成校企联动的课程教学、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为宁波市“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积极参与高校赋能产业创新专项行动,在服务产业中不断解码核心竞争力,精准赋能产业所需,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转化为竞争力,把教师科研效能发挥在车间里、注入到产品中、书写在产业一线,实现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有效转化,在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战场上持续贡献宁理生化力量。